欢迎您北京石篆居画廊!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美文欣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浏览文章
祖屋——徐氏家风
浏览次数:128000次 更新时间:2015-05-20 16:55:53


文章来源:紫光阁专题 清风正气传家远 > 家风故事 


祖屋——徐氏家风

                                     文:徐可达

     沿着一条已被踏得极光滑的石板路,拐上小砖砌成、布满苔藓的石阶,不甚平整的土路一侧就是我家祖屋。

  曾经高挑的屋檐已经湮没在挺拔、阔气的两三层小高楼中。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跨入门槛,步入堂屋,瓦片缝隙投射入室的几缕光线,令这老旧空间里独有一种沉静、从容、温暖的气息。条案、方桌、长条凳、陶土茶壶,这些旧物透出睹物思人的伤感况味;四壁糊着的白墙纸已经泛黄,仿佛大幅老照片,徐徐显影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祖屋为背景的帧帧“全家福”。堂屋两侧及后侧各有一间睡房,田字格的小窗户,带脚踏、支蚊帐的老式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一盏拉线开关白炽灯,简单的陈设,透着一目了然的踏实。

  祖屋的后部则是柴房、灶房。曾经堆放树枝、秸秆的柴房已空空净净,灶上的那口大铁锅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口大水缸,静静蹲守在后门边,细数往事。

  经历过“饥饿年代”的祖辈父辈,最常讲的就是关于“吃”的故事。小姑会说奶奶偏袒四叔,留下油盐饭给考大学的他“加餐”;父亲则会每每忆起夏日中午,呼呼啦啦吞下一碗菜泡饭,卸下后门板,往两张长凳中间一搁,屋后湖风吹来,有着一种透心的凉爽。

  我小时候的日子显然比父辈们要舒坦多了,我最爱回味晚饭后在灶里余火中放上一小罐糯米、几块红薯、几只玉米,经过一夜的文火慢烘,第二天一大早,唤醒我的不再是奶奶的召唤,而是那一缕甜香。

  关于祖屋的故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我家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祖屋记忆。

  我的爷爷在而立之年,拿出全部积蓄建了祖屋,才使这个父亲英年早逝、曾经孤儿寡母、仍旧一贫如洗的家有了一个不太大的避风港。因为穷,我的奶奶是村里第一位靠出大力(干重体力活的意思)挣工分的女性;因为穷,她拖着疲乏的身体做好几份工,终因一时困顿,右手手指被面粉机轧断。令人欣慰的是,祖屋里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终因爷爷的豁达、正直诚信而广结善缘,因奶奶的坚韧、吃苦耐劳而摆脱窘迫。我的家在祖屋这方土地扎下根,仿佛开枝散叶的大树,人丁日渐兴旺。

  到了我的父辈他们已有可能以“知识改变命运”了,从祖屋走出乡村,甚至漂洋过海。这在当时的乡村似乎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尽管四邻称羡,爷爷却从不以为傲,继续以“读书自立”为教诲,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向下传承。

  父亲曾跟我讲述,他初中时,为了补贴家用,擅自退学拜村里的老木匠学手艺。一向心平气和的爷爷气愤地把他手中的锯子夺过来、重重摔在地上,大声吼道:“不读书,以后像你这样的人使耙子扫(非常多的意思)!”那一夜,我的父亲罚跪堂屋,面对条案上供奉的太奶奶的画像发誓:“要读书,读好书。”

  我对祖屋最深的回忆则是,读小学时回老家过暑假,爷爷要我每天把祖屋门前的一片土场扫干净。“叶扫净,保整洁;石扫净,免咯脚。”看着我漫天胡扫,爷爷捉住我的手:“扫地看起来简单,但是也要有章法。”在爷爷的指点下,我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依序而来,扫地也有了看像。一个暑假,我扫了几十天的地。爷爷很欣慰:“做再简单的事情都要讲求方法,而且贵在坚持。这样才能做更复杂的事。”的确,这不就是“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么?面对艰巨的工作、繁杂的生活,不都是从简单的坚持、点滴的积累开始么?

  近些年,曾有乡邻提出高价受让祖屋,他们用“与其祖屋空空,不如转让”的道理想说服我的父辈,也让他家孩子沾沾我们祖屋兴旺的“脉气”,将来也能学习好、有出息。父辈们一口回绝。在他们看来,父母没了,祖屋就是最好的念想。哪怕是父母归来的幻想也因有了祖屋的存在,变得令人安慰;哪怕是“年年忙、聚不齐”,也因有了对祖屋的怀想,而亲情浓郁;哪怕是漂到大洋彼岸,也因有了在祖屋浸染的气息、温情的记忆,而根基踏实。

  近日,当我收到行里工会开展优秀家风文化建设活动的邮件通知,向大家征集“家风”故事、家训格言等时,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远在千里之外、人字形斜屋顶、灰瓦白墙红窗格的祖屋。突然对父辈执意保留祖屋有了更深的理解。祖屋是祖辈艰苦立业、兴旺家族的见证,是父辈刻苦用功、四方打拼的原点,是孙辈念亲恩、思进取的载体,祖屋更是一家人共同人生信条的精神图腾。而这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犹如可遗传的DNA,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家人的思想行为,这不就是“家风”的写照么?祖屋是家风的形,家风是祖屋的魂。

  回想在堂弟的婚礼上,我的二叔曾动情地谈及他所理解的家风——读书兴家、亲情系家、勤俭持家、忠厚传家。事隔多年,仍觉得他老人家的话铿锵有力,这十六字凝练出的家风内涵是那么厚重深长、历久弥新。

  明年我将带上孩子一同还乡,去拜谒祖屋,去寻觅悠长岁月里家的故事,让这朴实隽永的家风在下一辈的身上永葆鲜活。

                                                 


【首页】  【返回】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十一号二层1358号  电话:13161376350 QQ:1024613974 Email: jijuzhe1973@126.com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篆居画廊有限公司 京ICP备 14019602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联系+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