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津南行 |
浏览次数:68080次 更新时间:2014-09-21 12:58:13 |
一次难忘的津南行
■撰文:李文进
一早起来,天刚亮,我戴着口罩,迎着雾霾急奔积水潭地铁。京城的大街似乎还没有醒过来似的,路上行人稀少,本想呼吸几口早春的气息,试着揭开口罩,立刻便被那刺鼻的土腥味呛得难受,赶紧带好口罩,就连地铁车厢内也不充斥着刺鼻的土腥味。在京城生活了20年,除了“非典”那年偶尔地戴口罩外,基本上没带过口罩,这次持续数天的雾霾竟然没有半点要散去的意思,似乎要我们带着它一道去天津似的。 我在南站很快就和周建临先生会面,由他买好京津城际高铁车票后,我们几乎没有耽误就上了和谐号,在与周先生天南海北,东扯西拉地海聊起来,话音未落,我们就已经出了天津站,竟然是雾霾依旧,周先生幽默地说:看来天子脚下的天津卫的确沾了点“皇气”,云遮雾罩啊! 我们费了一点周折才赶到津南文化馆,看到前来迎接我们的人,周先生说:“这是我老家的哥哥”,也就是周汝昌老前辈的侄子。我们彼此握手道谢之后随同他走进了文化馆大楼,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楼道里的一幅雅致的写意花鸟画。当我们走进《海河柳》杂志社编辑部时,眼前的场景显得十分热烈,但见《海河柳》会议室的长方桌旁各位贤达列坐其次,欢迎我们的到来。首先我将“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印和“海河柳”印并抄录周汝昌七绝“海河柳”行书作品一并赠与他们时,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大家彼此谈论我的书法篆刻,互相传递着抚摸把玩一阵。我和周先生与各位同仁相互合影留念后,《海河柳》杂志社执行主编刘国华老先生提议,现在请李先生进行“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馆印交接仪式,我和刘老手捧大印合影留念。《海河柳》各位同仁对我的篆刻和书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誉令我颇为感动,对于誉美之词受之有愧。全当着《海河柳》朋友的勉励之语。 待《海河柳》人到齐后,刘先生发表讲话,致欢迎词。刘老先生的一番热情洋溢讲话之后,我作简短讲话,我说:这两方印本来计划春节前刻好,后因工作繁忙,便拖延至今方可完成,印石材料虽然不名贵,但印钮和印文都是我亲手镌刻的,“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印,是一块老性青田石,半成品,经我自己设计加工成“权量”的钮形,经过仔细地抛光打磨后便有了光泽,造型庄重大方,适合作馆藏印。今天能有幸为“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篆刻印章也是我的荣幸,在此也要感谢周先生给了我这个机会。今天是2月25日,按照传统农历年,现在还没有出“正月”,今天来,也算是走亲访友吧,希望今后能常联系。之后,刘先生安排周贵麟先生陪同我们参观“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我们拐了几个胡同来到了普明园,但见一干枯的荷塘,荷塘边有柳树,有小亭子,有楼阁假山,青竹相伴其间,虽然眼前早春的景致尤显颓废,但看见荷塘就让我想起网上看到开馆时的图片,那场景充满着诗情画意,真乃是:柳树轻轻舞绿绦,亭亭玉立着新绸。满眼莲花回映馆,红楼写罢乐醄醄。 走进学术馆,迎接我们的就是那位我们熟悉的红学巨匠“周汝昌”,见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彷佛我们来这里要聆听大师讲课,那神态,那眼神令人顿感敬畏。我见过周汝昌前辈的许多图片,有意气风发的眼神、有智者凝思的眼神、还有老态龙钟而不失“仙气”的慧眼,而这种眼神,我未曾见过,但见他嘴唇紧闭,目光朝着远方注目凝视,那眼神里似乎充满了怜悯和忧愤;那目光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他老人家彷佛看到了香消玉损的黛玉,看到了贾府的灰飞烟灭的场景,又彷佛在和曹雪芹先生对视无语泪盈眶的样子,那叫一个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达者的目光。这尊铜像真是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周老前辈的神态特征。 “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陈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周先生的著作命名为“脂雪轩笔语”、“兰亭遗脉香”、“红楼夺目红”、“诗词一寸心”、“文采风流曹雪芹”,我们通过馆内展示的资料图片,了解到先生所研究的学术范围除红学之外,还有、诗词,书法等等,学术渊博,令人叫绝,在看完所藏资料后,对外界有关周老夫子的评价十分笃信——周汝昌作为百年来一代杰出的红学巨匠和新红学第一人是十分配得的。我想,这样的成就和荣誉不仅是属于周家,更是属于我们国家的财富。现在有许多人对于红学研究还很不了解,或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红学所包括的不仅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他更是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其中哲学、历史学、文学、诗词、中医药、建筑学、服饰设计等等无所不包。当然,我仅仅是个“红楼门外人”,对于红学,这这里我不做评价。 能够在周汝老家乡天津咸水沽建立“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十分必要,也十分有价值,我想,为了推动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我们后人要怎样继承和发扬光大?怎样准确定位周老得学术价值和名人效应,就要看地方当局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了,现在社会上对红学学术价值的了解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十分匮乏,也因此对周的历史定位容易产生模糊淡化的想法,甚至对周的学术地位表示不置可否的态度,因此,有关当局要想利用好这张文化牌,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力排杂音坚定立场,借周之名来推广它,毕竟,近百年来出一位文化巨匠十分不易,虽然这里不仅有周个人的禀赋和造化,在周身上更多地承载了许多近现代的历史风云和文化记忆,这也就是为什么周作为一名“新红学”创始人的称号的重要性。如果站在这样的思路上考虑问题,咸水沽的“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不仅小了些,而且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馆舍,要怎么保护?要怎么传播?如果仅仅是纪念周汝昌,他毕竟不是庙里的“神”,难免遭遇被后世遗忘被拆除的下场,如果把它扩建成一座楼呢?完全可以用“周汝昌”这张城市名片来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展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以商养馆得目的,而且将周的名人效应融进到了城市文化品牌里了,这不仅有益于被历史记忆,而且他将和这座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他不仅仅是“周汝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听说咸水沽正在策划要把学术馆建成一栋楼,盼望这一天能够早日来到。 细读馆藏资料,使我最感动最深的地方就是,周老夫子对于红学一辈子所研究的就是一个“真”字,他风华正茂之时,就立志要还原世人一个真实的《红楼梦》。于是,在周汝老的主持下,和他的哥哥周祜昌合作校订《红楼梦》,同样作为知名红学家的周祜昌做了大量校勘考证工作,兄弟二人终于合著《石头记鉴真》本和《石头记会真》本,后来,红学界奉为权威的最接近真实的曹雪芹《红楼梦》版本的就是这个《石头记会真》本。我想,周老夫子不仅还原了较为客观的《红楼梦》,他还原的更是一个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文化良知。 参观完“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后,可谓饱尝精美文化食粮,能有机会在和津南人畅叙红楼,痛饮人生不失为一大快事也,在告别《海河柳》杂志社全体同仁前,席间,在执行主编刘老的关照下,我们喜出望外地收到了一道意想不到的文化大餐,这道菜是津南文化馆馆长给我们清唱了一曲“别”调的京东大鼓,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曲调顿时吸引了我,细听之下,其间的内容朴实又充满哲理,堪称做人的行为准准则,比如“在工作上可别挑肥拣瘦,别计较个人的地位高低”等等,每句抬头皆以“别”字为调,听来很受启发。 这次的津南行亦可谓圆了我这个“红楼门外人”走进了“红楼”的梦想,能以印章结缘“津南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是我的荣耀,因而有感吟诗云:昔忆红楼今入门,携来信印馆中存。海河浩荡千年梦,但见周公一玉言。 和谐号将京津文化血肉相连,我衷心地期待“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和北京正在筹建中的“周汝昌纪念馆“两地相映生辉。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改革之东风的推动下,将我们中国的红学推向世界,使我们那些逝去的历史文化名人更加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光芒和影响力。
2014年2月27日于 心堂
|
【首页】 【返回】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十一号二层1358号 电话:13161376350 QQ:1024613974 Email: jijuzhe1973@126.com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篆居画廊有限公司 京ICP备 14019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