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北京石篆居画廊!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特价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价展厅 >> 浏览文章
民国铜墨盒
浏览次数:42329次 更新时间:2014-10-20 21:29:24

500¥

尺寸:10.5×8×3





民国铭文白铜墨盒正面刻高毓浵呈兰桂轩主人雅正“宝册琼瑶重,新庭松桂香。雪消春未动,碧瓦丽朝阳”、



                                      品简介:


民国铭文白铜墨盒正面刻高毓浵呈兰桂轩主人雅正“宝册琼瑶重,新庭松桂香。雪消春未动,碧瓦丽朝阳”、尺寸 长宽高 10.5?8?3 CM  墨盒从清代开始流行,由于当时液体墨汁的产生,用来盛装墨水,直至解放时期发明了玻璃瓶子代替那种铜质墨盒,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个雕刻精美的铜质墨盒成了收藏把玩的宠儿。 早期的墨盒多为紫铜,后多为黄铜和白铜,民国之后还出现了银、铝、玉、陶瓷和塑胶等材质的墨盒。白铜比黄铜名贵,其形状也多姿多彩,计有正方、长方、椭圆、六角、八角、双钱、圆形、矩形、棱形、扇形及各种花形,像这种8字形的罕见,其式样分为单体、双体、三体和多层式。墨盒的雕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以方形墨盒为例,雕刻花鸟、人物、山水、书法居多,明国有一些方行和长方形等造形的铜墨盒刻有高毓浵的书法墨迹亦多见,像8字这种造型的铜墨盒依旧刻上高毓浵先生的书法,且以黑蓝双色勾填的极少。其刻法有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要雕刻技发,其铭刻多以书法、绘画、治印的形式表现出现,刻铜墨盒融雕、镂、刻、镶、磨等复杂工艺水平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或采用照相腐蚀手法,变化多端。或仿石雕、木雕、砖雕,深则入木三分;或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浅则细如发丝;所以要成就一件精美上等墨盒,雕工最为关键。  


      简介

高毓浵(1877—1956年),字淞荃,号潜子,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光绪二十八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二甲二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 

                                                生平

高毓浵于清光绪三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公元187793日)出生,26岁殿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高毓浵未至十岁便读完五经,过目不忘,为时人所赞叹。潜公自幼秉庭训、奉母仪,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潜公两岁时,便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识字读经,且每夜灯下学习不辍。为备科举之用,8岁的高毓浵便开始习作八股文,到10岁开始出外,拜刘晓山为师,研读四书,继续学习写作八股文和试帖诗11岁又从师研读《春秋左传?公羊?榖梁三传》始习考证之学。是年,即公历1887年,高毓浵之二伯父高崇基出任广西巡抚,此时高崇基在沧州的公馆由其子高令详(字理卿,行二)留守,高毓浵为高令详六弟,遂被召纳寄宿于馆内,且供给食用之费。高崇基的书斋中藏书甚丰,高毓浵便设榻于斋内,通宵达旦,遍览群书,而不知疲倦。由是,高毓浵大开眼界,自感受用不尽者即在于此。

15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由于没有考试经验而落榜。过了两年复报考县级科举考试,名列第一,既而参加院试一级的科考,又名列第一,考中秀才。院试一级的第一名也称解元,即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的头一个。这一年高毓浵17岁,为农历甲午年(公历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高毓浵未能于当年的秋季去参加乡试。至25岁(时为1902年)应岁科试,取得第一,为优贡。当年秋季又参加会试,再得第一,称为会元。次年参加殿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高毓浵自称:应试资斧,皆出理卿伯兄所助。”1904年,27岁的高毓浵住入北京进士馆,并参加进士馆开设的法政进修班学习,以适应变法的需要。高毓浵在进士馆进修两年左右肄业后,于29岁前后任翰林院编修,并兼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西方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回国后在京师大学堂讲授西方文化、历史。1912年清政府退位,翰林沦落草野。自清朝灭亡翰林院解散后,在近50年的时间里,高毓浵除任过一段时间的江苏省督军公署秘书长外,其谋生方式和其他多数翰林遗老一样,基本上是以卖字为主。因为,从进士中选拔翰林,主要以书法好为标准。皇宫里装饰的笔墨作品绝大多数出自翰林之手。1914年高毓浵离开北京,南游至南京,浮家泛宅,居无定所,12年后到了上海。在上海居10年后,又回到北京。于20年后,即19565月在北京去逝,虚岁80整。[1] 

                                            轶事

高毓浵是天津最后一位翰林,自幼爱作诗文,后半生多在吟咏唱和中度过。曾于上海集会于海上瀛洲会,会址便设在潜公住所。在北京除继续活动于诗社,还组建了国学书院,并与友人创办了《国学书院丛刊》,刊发了大量研讨国学的论文。高毓浵书法精深、独到。定居北京时,其书法多为天津荣宝斋收购,荣宝斋曾出过高毓浵书扇面集。新中国成立后,夏衍任文化部副部长时,曾对高毓浵书法大加赞赏。文化部还把将要颁发的奖状,交由高毓浵书写。高毓浵虽自得中入京以后,萍踪于外,但始终不忘故里,曾在静海留下不少墨宝。如为静海县城文庙题写过大成殿;为唐官屯文昌阁题写过文教昌明;为沧州青县高家公馆题写过光禄大夫第匾额,等等。其中,唯大成殿匾额没有署名,并告诫后人题写大成殿匾额不可署名。1929年至1934年,高毓浵还曾应邀任《静海县志》总纂。[1] 

                                            著作

高毓浵一生勤奋博学,除通晓经史子集、医卜星相及甲骨文、钟鼎文等国学外,还兼通数理化等西学,且著述颇丰,主要有《潜子文钞》四卷、《潜子骈体文钞》四卷、《潜子诗钞》十六卷、《微波词》一卷、《春秋大事表补》二卷(此书先由北京图书馆收藏,现藏北京紫竹院图书馆)、《读〈左传〉随笔》一卷、《共和诗》一卷、《清诗三百首上编》六卷、《投笔集笺》二卷、《砚北小品》一卷、《潜庵辑古佚书》十二卷等。[1] 

                                          评价

在《潜子骈体文钞》的序言中称高毓浵:吏隐江介不废著书,铅椠为命,穷搜二酉之藏,缥缇等身,径比六丁之勇。[1]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十一号二层1358号  电话:13161376350 QQ:1024613974 Email: jijuzhe1973@126.com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篆居画廊有限公司 京ICP备 14019602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联系+V